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常識

夏季颱風經過最頻繁的海區 夏天台風經過最頻繁的海域

導語:颱風的風向是常常會變化的,很難準時預報,所以颱風中心登陸地點往往與預報不一樣。有些海區是颱風很容易經過的,那麼,大家知道夏季颱風經過最頻繁的海區是社麼?夏天台風經過最頻繁的海域在哪裏?今天小編帶你見識見識,每天每個人都要進步一點點哦。

夏季颱風經過最頻繁的海區

夏季颱風經過最頻繁的海區 夏天台風經過最頻繁的海域

夏季颱風

西北太平洋是全球檯風發生頻率最高、強度最大的海域,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發生在我國南方地區,我國春秋季的寒潮對農作物危害最大。

西北太平洋颱風是指發生在西北太平洋、赤道以北,日界線以西,亞洲太平洋國家或地區的熱帶氣旋。在臺灣、日本等地,將中心持續風速每秒17.2m或以上的熱帶氣旋(包括世界氣象組織定義中的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和颱風)均稱颱風。在非正式場合,“颱風”甚至直接泛指熱帶氣旋本身。

2010年共有7個編號熱帶氣旋登陸我國,其中2個登陸華南(1個登陸廣東吳川,1個登陸海南三亞),5個登陸華東(全部均在福建登陸,但1011颱風凡亞比爲兩次登陸,登陸點分別在臺灣花蓮和福建漳浦)。各方法的24h登陸點預報誤差列於表3a~b(括號內爲起報時間相對於颱風登陸時間的提前時間(單位:h,下同)。可見,各方法對不同颱風登陸點的預報誤差從幾千米到幾百千米不等,國內綜合預報大部分的平均登陸誤差都小於100km,登陸時間的預報,普遍都比實況提前9~24h。國內各家綜合預報方法中,中央臺和上海颱風所集成方法對於登陸點預報誤差最小且正確預報登陸命中率最高,分別爲49.4km和49.1km。從個例登陸情況看,國內各綜合預報方法對1010颱風凡亞比在臺灣花蓮的登陸預報比較成功,有多家方法預報誤差小於10km。對於“凡亞比”在福建的登陸,各家主客觀以及數值模式預報也較爲精確,其中廣東臺誤差點預報誤差最小(4.9km)。北京數值和日本數值對於“凡亞比”登陸福建漳浦的預報在各家數值模式預報結果中誤差較小,分別爲15.4km和8.5km。

夏季颱風經過最頻繁的海區 夏天台風經過最頻繁的海域 第2張

颱風

颱風的形成

颱風(typhoon)是發生在洋和海域的強熱帶氣旋(風速超過32.6米/秒)。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的強熱帶氣旋稱爲颶風,也就是說在中國、菲律賓、日本一帶叫颱風,在美國一帶則稱颶風。

爲了便於應用和對外服務,有時把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颱風、強颱風和超強颱風統稱爲“颱風”。如“颱風編號”、“颱風命名”、“颱風”、“颱風年鑑”、“颱風結構”、“颱風路徑”、“颱風形成”、“颱風災害”等等。

颱風是暖中心的低氣壓系統,水平分佈近圓形,半徑約幾百公里,垂直範圍可從地面伸展到對流層上部。地面中心氣壓低是颱風的重要特徵,一般當地面中心氣壓低到990hPa時或以下時形成颱風。從颱風外圍到中心,存在着較大的氣壓梯度和很強的氣旋性輻合流場;在距中心數十公里處,風力達到最大,並伴有和巨浪;但在近中心附近的小範圍內,氣壓梯度很小,風息、雨止、浪消,出現了強熱帶氣旋特有的颱風眼景象。大多數會風發生在夏秋季節,絕大多數影響我國的颱風也出現在這兩個季節。其它季節亦可有少數颱風在熱帶海洋上形成,但其活動範圍一般只在緯度較低的地區。

夏季颱風經過最頻繁的海區 夏天台風經過最頻繁的海域 第3張

颱風天

颱風的形成機制

熱帶海面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升高,海水蒸發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而水汽在擡升中發生凝結,釋放大量潛熱,促使對流運動的進一步發展,令海平面處氣壓下降,造成周圍的暖溼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擡升。如此循環,形成正反饋,即第二類條件不穩定(CISK)機制。在條件合適的廣闊海面上,循環的影響範圍將不斷擴大,可達數百至上千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