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資訊

各地立冬習俗盤點 全國各地立冬習俗是怎樣的

資訊1.16W

導讀:完美的立冬過節方式就是把立冬的美食都吃一遍,不同地區立冬傳統食物不一樣,所以不要去附和網友們的提議去吃這吃那,而是去尋找自己當地的立冬美食,享受立冬該有的愜意。那麼,全國各地立冬習俗是怎樣的呢?以下是萬年曆小編帶來的各地立冬習俗盤點,感興趣的朋友來看看吧。

各地立冬習俗盤點 全國各地立冬習俗是怎樣的

立冬餃子

各地立冬習俗盤點

北京、天津

“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爲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爲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我國河東水西“老天津衛”聚居地,立冬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倭瓜又稱窩瓜、番瓜、飯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種常見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買的,存放在小屋裏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在冬至這天做成餃子餡,味道即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藮醋加蒜吃,別有一番滋味。

蘇州

蘇州立冬吃螃蟹:立冬以後螃蟹就越來越少,而這時候的螃蟹真正長足了,不論是雄蟹或雌蟹,蟹膏或蟹油都豐滿醇厚,咬一口滿口留香。當然,螃蟹不可以和柿子等涼性水果同吃,食用後可泡杯薑茶,養身又暖胃。

蘇州立冬吃霜打青菜:立冬到來,霜打過的青菜也格外清鮮,因此菜飯也是食補佳品之一。放上些鹹肉,倒入些素油,色澤鮮豔,口味濃郁。嘴饞的朋友若想來些堅果,可以吃些花生、栗子、或者熬些紅棗赤豆等,可以強身健體,補血健脾。

各地立冬習俗盤點 全國各地立冬習俗是怎樣的 第2張

立冬美食

潮汕

潮汕人講究立冬進補,認爲立冬日是進補的最佳日子。進補藥膳用的中藥材有人蔘、當歸、枸杞、西洋參、魚膠、鹿茸、冬蟲夏草、茯苓、黃芪等等,藥膳常用的食品有烏雞、鷓鴣、鴿子、鵪鶉、水鴨等。

立冬日,用花生、蘑菇、板栗、蝦仁、紅蘿蔔等做成的香飯,深受潮汕民衆喜愛。營養價值豐富,口感濃郁香脆的板栗,是炒香飯的上等佐料,也是市場上的搶手貨。

福建

農曆立冬,福建人俗稱“補冬”。在這一天,每一個家庭都要增加營養補品。福建俗語有講,一年補趟趟,不值補立冬。意思就是,這一年無論你吃了多少有營養的補品,也不如這一天吃的來得補。

根據福建人傳統,“補冬”是僅次於春節、元宵節的又一重大節日。認爲在立冬時刻進補效果最佳,有“即使喝水也補”的說法。“補冬”的食物從豬、牛、羊、狗、兔、雞、鴨、鵝、火雞、鴿、鵪鶉等肉類,到鷓鴣、紅膏蟳、鱉、鰻以及水鴨等山珍海味,採用煎、熬、煮、燉等烹飪方式補身子。

南京

立冬是冬季的開始,南京人就愛在這一天吃肚包雞。說起來,這種用豬肚子包住整隻雞烹飪的菜餚,最早興於廣東且有悠久的傳統,但因爲對身體有滋補作用,爲女人坐月子必須吃的一種菜。

過去,南京人做肚包雞,採用的輔料多爲:味精、白胡椒粒、黨蔘、姜、玉竹、五味子、熟地。而浙江嘉興一帶,則喜歡用水發黃豆、八角、小茴香、紹酒、蔥等之類,因此各地所謂的肚包雞,其做法與味道肯定是有差異的。

各地立冬習俗盤點 全國各地立冬習俗是怎樣的 第3張

豬肚雞

全國各地立冬習俗是怎樣的

釀黃酒,去冬泳

立冬和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是個重要的節日,歷朝歷代的帝王一般都要率領文武百官到都城北郊設壇祭祀,這是禮儀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民間則更注重立冬的吉祥意義。

立冬之日開始釀黃酒,是紹興傳統的釀酒風俗。冬季水體清冽、氣溫低,可有效抑制雜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溫長時間發酵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風味,是釀酒發酵最適合的季節。因此紹興人把從立冬開始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最適合做黃酒的時間稱爲“冬釀”,祈求福祉。

過去立冬,河南、江蘇、浙江一帶民間還有用各種香草、菊花、金銀花煎湯沐浴的活動,稱爲“掃疥”,以求治癒疾病,保證身體健康過冬。

今天,慶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創新。在哈爾濱,立冬之日,黑龍江省冬泳協會的健兒橫渡松花江,以此迎接冬天的到來。另外,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漢等地立冬之日,冬泳愛好者們也都用冬泳這種方式度過這一天。

倭瓜餃子涮羊肉

冬季草木凋零,萬物閉藏,人的飲食養生也進入“藏”的階段,即進補。俗話說:“冬天進補,春天打虎。”“補”是冬季食俗一大特點。

在北方,尤其是北京、天津的人們立冬講究吃餃子。餃子來源於“交子之時”,立冬是秋冬之交,所以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有的地方立冬有吃南瓜或軟棗的風俗,在天津河東“老天津衛”聚居地,人們吃倭瓜餡的`餃子。

各地立冬習俗盤點 全國各地立冬習俗是怎樣的 第4張

羊肉火鍋

倭瓜又稱窩瓜、番瓜、飯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種常見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買的,存放在小屋裏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在立冬這天做成餃子餡,味道跟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蘸醋加蒜吃,別有一番滋味。

至於清代宮廷,立冬的規矩是吃涮羊肉,因羊肉屬溫補,有利五臟,五臟熱了,自然就可以抵禦冬季的寒冷。

後來民間也熱衷此道。老北京的涮鍋講究銅鍋炭火,湯底澄清,只需加入薑片、蔥段等。炭火燒得鍋裏清湯滾熱,拿着筷子夾着紅白相間、薄而不散的羊肉片,在湯裏這麼一涮,肉色一白就放在冷的麻醬料裏那麼一蘸,入口即化,醬香肉香合二爲一。

熬草根湯,舂交冬餈

立冬,閩中俗稱“交冬”,意爲秋冬之交。立冬“補冬”,家家戶戶要熬製草根湯,將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鍋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後,撈去根塊,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製。草根品種衆多,配方也多種多樣,但都躲不開補腎、健胃、強腰膝的功能。

這一天,漳州的鄉村人家要舂“交冬餈”慶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後倒入石臼,舂得韌韌的,黏黏的,揪成乒乓球大小,細細地揉成團;花生米炒得香香的,磨得細細的,與白糖拌在一起。做好的小餈粑滾以白糖花生粉,擺放在大海碗裏。食用時用筷子一口氣串上幾粒,就像撥浪鼓,所以也叫“撥浪餈”。做好“交冬餈”,得敬一敬土地神,感謝他慷慨的給予。

南京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別注意吃生蔥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溼寒,減少疾病的發生。按老人的講法,蔥性溫味辛,能發散讓人出汗,使體內鬱滯不通的陽氣隨着汗液排出,陽氣運行便通暢了,病邪也就隨汗被驅除了。南京人還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盤,大蔥再辣嘴中盤”這句老話掛在嘴邊,爲了入冬後的健康,南京人此時也學着北方人吃起了生蔥。

各地立冬習俗盤點 全國各地立冬習俗是怎樣的 第5張

生蔥

不過南京人畢竟是南方人,吃起生蔥遠沒有北方人那樣豪爽瀟灑,但也不失勇敢和睿智。只要一到立冬時節,家裏的餐桌上就多了個小碟子,平時裏面只留有香醋什麼的,可一到開餐前主婦們就會添上綠白相間的剁碎的蔥末,再滴上誘人的香油。再有燒肉、燒魚裝盤後不忘特意撒滿一層南京特有的香蔥,要想吃魚或肉那鮮蔥花就一併下肚子了,既吃了美食,青白玉般的蔥兒又送來冬季裏的健康。

立冬食蔗齒不痛

立冬意味着進入寒冷的季節,人們傾向進食可以驅寒的食物。上述不論南瓜糯米,還是羊肉大蔥,在傳統養生學中都屬於溫熱的食物。在汕頭,人們立冬吃用蓮子、香菇、板栗、蝦仁、紅蘿蔔等做成的香飯。這些也都是溫熱的食物。

在臺灣,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羊肉性溫熱,常吃容易上火,中醫講究“熱則寒之”的食療方法。因此,吃羊肉時要搭配涼性和甘平性的蔬菜,能起到清涼、解毒、去火的作用。涼性蔬菜一般有冬瓜、絲瓜、油菜、菠菜、白菜、金針菇、蘑菇、蓮藕、茭白、筍、菜心等;而紅薯、土豆、香菇等是甘平性的蔬菜。

在福建的潮汕地區,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飯。甘蔗能成爲“補冬”的食物之一,是因爲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這個時候“食蔗”既可以保護牙齒,還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

以前在當地鄉下還有劈蔗的遊戲活動。參加者手握一根完整的甘蔗,把蔗節上的芽和氣根削去,然後站到板凳上,左手按住蔗稈,使其穩立在地上;右手拿着刀,刀背朝着尾稍,聽到一聲:“一、二、三、開始——”的號令後,迅速把刀口翻轉過來,疾速朝蔗稈中心直劈下去。只見刀光一閃,勢同破竹,轉眼一根甘蔗直刷刷地被劈爲兩片,先完成者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