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常識

饅頭是誰發明的 饅頭是什麼人發明的

導語:饅頭雖然是我國一大主食,但卻很少人知道它到底是怎麼來的。其實,饅頭從我國古代就已經出現了,據說還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發明的。到底饅頭是怎麼來的呢?你知道饅頭是誰發明的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饅頭是什麼人發明的吧。

饅頭是誰發明的 饅頭是什麼人發明的

饅頭是誰發明的 饅頭是什麼人發明的

饅頭髮明者

諸葛亮。

饅頭傳說是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所發明,是一種用發酵的面蒸成的食品。

據宋·高承《事物紀原·酒醴飲食·饅頭》:“稗官小說雲:諸葛武侯之徵孟獲,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於神,假陰兵一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其首祭之,神則向之,爲出兵也。’武侯 不從,因雜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麪,象人頭,以祠。神亦向焉,而爲出兵。後人由此爲饅頭。” 元·柯丹丘《荊釵記·春科》:“三場文字不得中,六個饅頭落得吞。”楊朔《潼關之夜》:”他——年青的軍人——站起來,把座位讓給抱嬰兒的婦人,更從衣袋裏摸出一塊乾硬的饅頭交給她。”提起饅頭可謂歷史悠久,它源於中國。據傳在三國時期,諸葛亮爲安定後方而進軍西南,在橫渡瀘水時,因瘴氣熏天,毒液漫流,過河士兵中體弱者多觸水致死,軍隊難以挺進。諸葛亮面對此景心急如焚,想來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懲魔,保佑生靈,於是命殺牛宰豬,包成麪糰,投於水中以示供奉。後來,民間習此風俗。這大概是“饅頭”的起源。

饅頭是一種把麪粉加酵母(老面)、水、或食用鹼等混合均勻,通過揉制、餳發後蒸熟而成的食品,成品外形爲半球形或長方形。味道鬆軟可口,營養豐富,炎黃子孫最親切的食物之一。製作饅頭所需的原料爲麪粉、發酵粉、(糖,極少使用)、水、鹼、(青紅絲)。麪粉經發酵製成饅頭更容易消化吸收。饅頭製作簡單,攜帶方便。

饅頭怎麼製作?

饅頭是誰發明的 饅頭是什麼人發明的 第2張

饅頭

將適量蘇打水加適量的溫水把麪粉和成麪糰,放溫暖處發酵出蜂窩狀以後,聞沒有酸味,說明面發的時間正好,如果出現酸味,在揉麪時可以加適量的食用鹼水,將和麪的手均勻的放入鹼水中,讓鹼水沾到手面上,然後均勻的按到有少許酸味的麪糰上,將面揉均勻。直到發酵的面沒有酸味後,說明可以了。繼續揉麪揉均勻,然後將大的麪糰,分成大小一樣的小麪糰,揉出的光華面在上,兩手將面抱在中間,雙手在兩邊,稍做前後運動,將面向中間團,團成有點柱狀的生坯團狀,然後放面案上,之間留有小的空隙擺好,用乾布蒙上(防止表面風乾開裂出小口),要餳發到,面的表面用手往下按時,被按下的面會自動膨起,說明麪糰餳發好了,可以上冒着少許熱氣的蒸鍋了,相互之間留點小縫隙,擺均勻蓋上鍋蓋,用布矇住鍋蓋邊的縫隙,大火燒開,再改稱中火,根據麪糰的大小,蒸制時間不同,大的40分鐘,小的30分鐘,再小一些的20~25分鐘。當聞到面香味後,關火稍等一會再起鍋即可。忌關火後長時間蓋着鍋蓋,因爲熱氣會在鍋蓋上凝結成水珠,滴下來會把蒸好的饅頭光滑的表面打溼,所以影響饅頭的成品效果。

製作饅頭注意事項:

發酵面時一定要發到時間,劑子口一定要朝上,(北方人一般不會把麪糰再揉成饅頭狀,這是劑子口要朝下,日常食用的一般都是白麪饅頭,因此一般不會加別的東西,只有逢年過節有時候會在饅頭上加點棗花生之類的)。

下劑子擺在籠屜上時,千萬不要碰,否則不會“開花”。

上籠屜時火一定要旺,而且要在水沸時上籠屜。特點:色澤潔白,形如花朵,甜香爽口。

發酵粉用35度~37度溫水化開,用這個水和麪。到軟硬適度不粘手,揉光用溼布蓋好餳面發酵。如今的天氣,2個小時是肯定能發起來地。然後將面置於案板上,加乾麪再揉勻,再餳一會。這時就隨便你了,是加豆餡,是放肉和菜或是其它東西作成諸如豆包、包子、花捲、糖三角,就看你的想吃啥了。成形後,再放約半小時。特別注意的是上鍋開蒸這道工序,一定要中火,鍋裏要用冷水,勿謂言之不預也。要是像平常那樣大火開水,出來的絕對是死麪團。大火開水的作法只適用於用麪肥發酵的面。

蒸饅頭勿用熱水。許多人愛用熱水或開水蒸饅頭,以爲這樣開得快。其實這並不科學。因爲生冷的饅頭突然遇到熱氣,表面粘結,容易使饅頭夾生。正確的方法應是在鍋內加冷水,放入饅頭後,再加熱升溫,可使饅頭均勻受熱,鬆軟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