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常識

餘震是怎麼產生的 餘震一般多久後發生

導語:地震其實也分級別的,最開始,第一次發生的稱之爲主震,主震後再次地震的稱之爲餘震。餘震的震感比較小,有的餘震發生的時候甚至人們都感受不到晃動。但是不管是主震還是餘震,發生時,大家一定要冷靜、有序地離開室內。那麼餘震是怎麼產生的?餘震一般多久後發生?下面就跟着小編一起了解地震餘震的相關知識吧。

餘震是怎麼產生的 餘震一般多久後發生

汶川地震

餘震是怎麼產生的

餘震是在主震之後接連發生的小地震。餘震一般在地球內部發生主震的同一地方發生。通常的情況是一個主震發生以後,緊跟着有一系列餘震,其強度一般都比主震小。餘震的持續時間可達幾天甚至幾個月。

“餘震”的主要成因是由地震引起的“動態”地震波的衝擊,而不是原先認爲的緣於地震引發的斷層附近的地殼重整。

打一個形象的比方,餘震好比人說話的回聲,雖然能量不及前面的大地震,但威力疊加起來,經過多次打擊的建築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餘震出現的時候是大震以後,雖不足爲患,但多次就成災。

地球上90%的地震都是由於地殼的斷裂造成的,這類地震稱之爲構造地震。此外,火山爆發可造成火山地震;洞穴坍塌可造成塌陷地震;水庫蓄水可造成水庫地震;人工爆破也可造成人工爆破地震,由於這些類型的地震數量少、能量小,形成的破壞程度也小,因此,我們要預防的主要是構造地震。

餘震是怎麼產生的 餘震一般多久後發生 第2張

地震餘震

地震的名詞解釋

震源:地下發生振動的發源地。

震中:地面上與震源正對的地方。

震源深度:從震中到震源的距離。

震中距:從震中到地面上任一點的距離。

震中區:震中附近的地區。

極震區:地面上受破壞最嚴重的地區。

震級:是度量地震大小的等級,即衡量震源釋放出能量的大小。能量越大,震級就越大,震級相差1級,能量就相差30多倍。震級的大小是根據地震儀器記錄計算出來的,記錄到的最大地震的震級是8.9級。

遠震:震中距超過1000公里的稱爲遠震。

近震:震中距在100—1000公里的稱爲近震。

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內的地震稱爲地方震。

餘震是怎麼產生的 餘震一般多久後發生 第3張

餘震

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公里以內的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介於60—300公里之間的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過300公里的地震。

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對地面影響和破壞的程度。每次地震,離震中越近,破壞性越大,烈度就越高。

烈度、震級和震源深度之間的關係震級和烈度,既有區別,又互相聯繫。對於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在不同的地區,烈度的大小是不一樣的。可以這樣比喻,地震好比一顆炸彈爆炸,炸彈的炸藥量,相當於地震的震級,炸彈對各處的破壞程度,相當於地震烈度。在距炸彈爆炸地點近的地方,破壞就大;遠的地方,破壞就小。地震烈度也是如此,地震烈度不僅跟震中距的遠近有關,而且與震級、震源深度以及地震波通過的介質條件(岩石的性質、岩層的構造)等多種因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