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常識

驚蟄節氣的風俗 驚蟄節氣的生活起居變化

導語:衆所周知,驚蟄屬於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春天的節氣,這個時候的雨水是會比較多的。最近小編有些朋友想來諮詢一下,驚蟄節氣的風俗有哪些?驚蟄節氣的生活起居變化是什麼?那麼,今日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比較實用的內容,快來看看吧。

驚蟄節氣的風俗

驚蟄節氣的風俗 驚蟄節氣的生活起居變化

驚蟄節氣

1、吃梨

驚蟄節氣其實是會有吃梨的風俗,在這個節氣中會感到比較乾燥,很容易讓人身體變得很乾,所以需要吃梨,這也是一種養生的方式。

2、蒙鼓皮

驚蟄節氣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就是響雷,這個由來其實是一個比較具有奇幻色彩的事情,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周禮》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啓蟄之日。”注:“驚蟄,孟春之中也,蟄蟲始聞雷聲而動;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見不但百蟲的生態與一年四季的運行相契合,萬物之靈的人類也要順應天時,凡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這個習俗也被流傳下來,但不是每個地區都有這個習俗,只有少量地區還保留着這個習俗。

3、打小人

在驚蟄節氣的時候,有一些地區,比如香港、澳門會有打小人的習俗,這裏說的小人其實就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犯之則在年內遭邪惡小人興風作浪,阻撓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因此大家都要買份紙料,內含紙老虎、吉紙、小人紙等去“打小人”。這個習俗也是帶着大家的期望,希望在來年不會遇到一些小人,希望自己在來年一切順利。

驚蟄節氣的風俗 驚蟄節氣的生活起居變化 第2張

驚蟄

驚蟄節氣的生活起居變化

驚蟄時期總的來說是明顯變暖,所以飲食應清溫平淡,多食用一些新鮮蔬菜及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春筍、菠菜、芹菜、雞蛋、牛奶等,增強體質以抵禦病菌的侵襲。還有就是這一時期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說法。

驚蟄過後萬物復甦,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同時卻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驚蟄期間天氣變化較大,要當心冷暖變化,預防感冒等季節性疾病的流行。

驚蟄節氣的風俗 驚蟄節氣的生活起居變化 第3張

 驚蟄圖

驚蟄簡介

我國古代將驚蟄分爲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黃鸝鳴;三候鷹化爲鳩。”說起桃始華,就記起了詩經中的句子;“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三月,桃花就要開了。如果說能夠代表春天的花,非桃花莫屬。

仲春時節,春和景明,氣象萬千。桃花紅、梨花白,黃鶯鳴、燕飛來多麼令人悅目爽心。按照一般氣侯規律,驚蟄前後各地天氣已開始轉暖,雨水漸多,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

在民間,驚蟄雷鳴最引人注意。如“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雲不開”的民諺,說的是“春天孩兒面,一日三變臉。”早春早雷晚播田,倒春逆襲坑死人,早已成了農民的生活常識。如“驚蟄雷鳴,穀米成堆”的民諺,告訴人們雷聲在驚蟄當天響起,就昭示今年的莊稼會獲得豐收。如“驚蟄未聞雷出地,豐收有望看春耕”的民諺,說明今年只能且行且看,要是臨近春分都未聽到響雷,那就會因缺少雨水而影響收成。驚蟄響春雷顯然成了影響農事的一個分水嶺標誌。

在黃淮地區,驚蟄過後,春暖花開,田間雜草也相繼萌發,田野日漸豐滿的小河邊,羊羣蠕動,風姿綽約的垂柳打扮成待嫁的新娘,羞答答地站在那裏,心事在初春的枝頭優雅生長,每一個綠色的眉眼中,綻開的都是滿滿的笑意。

驚蟄,感覺總有一種無法用言語說明的衝動在心頭滋長,就像突然升騰的陽氣沿着經絡癢難忍走行的舒服,體驗總歸是自己的一樣。走向原野,走向公園,去擁抱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