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常識

節氣最早起源於什麼時候 節氣最早起源在什麼時間

導語:大家都知道,節氣是比較準確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徵,也是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所以受到廣大農民的喜愛。那麼,大家清楚節氣最早起源於什麼時候?節氣最早起源在什麼時間?以下就是小編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節氣最早起源於什麼時候

節氣最早起源於什麼時候 節氣最早起源在什麼時間

立春節氣

節氣最早起源於夏朝。早在春秋戰國,中國就已經能夠通過測量正午的太陽陰影長度來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這四個節氣。這時,中國先賢定下了四個節氣:仲春、仲夏、仲秋、仲冬。二十四節氣建立於中國先秦時期,並在漢代完全確立以指導農耕,即《太初曆》。它是可以通過觀察發現太陽的運動,認識一年中季節、氣候和物候的變化發展規律而形成的知識體系。

西漢,公元前104年,漢武帝以司馬遷,公孫卿、壺遂、星官射姓、方士唐都、鄧平等共二十餘人,修訂曆法,即《漢歷》,後人稱爲《太初曆》。有人說,鄧平編造了《太初曆》,但這只是片面的看法。

當時,《太初曆》正式在曆法中預定了二十四節氣,並定義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二十四節氣是吸收干支歷“二十四節氣”指導農耕的補充曆法,是古代勞動人民進行長期工作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歷史時期,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相關概念。可惜西漢的《太初曆》原作已經失傳。它是中國當時作爲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

隨後中國二十四節氣經歷了各個不同朝代,一直沿用至今。

節氣最早起源於什麼時候 節氣最早起源在什麼時間 第2張

立夏

二十四節氣的描述在各地都普遍適用嗎?

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環旋轉,斗柄順時針旋轉一圈爲一週期,謂之一“歲”。現行確立二十四節氣依據“太陽週年視運動”,也就是太陽黃經度數。兩種確立方法雖然不同,但造成斗轉星移的原因則是地球繞太陽公轉,因此兩者交節時間基本一致。

“二十四節氣表徵了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和季節、氣候的對應關係,它是非常科學的。既然是科學,那就具有普適性。因此二十四節氣對我國長江流域乃至北半球都普遍適用,甚至南半球也可以借鑑其定義和內涵。”韓桂榮介紹,以第一個節氣立春爲例,它意味着北半球萬物開始復甦,是一種趨勢。當然,我國幅員遼闊,南北跨度大,在“立春”這天,黑龍江也許還在飄雪,海南島已經陽光和煦,就連江蘇省內也有溫度差異,但“春回大地、逐步變暖”的趨勢卻是一致的。

由於全球氣溫在千百年中有一定幅度的波動,特別是在波峯和波谷時期,某些節氣時段會變長,另一些節氣時段會變短,即出現“伸縮與漂移”現象。因此,各地歷史上積累下來的部分節氣總結的適應性也會受到一些影響,但人們會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進行修正。總之,就氣候、物候等變化的時序規律而言,二十四節氣具有廣泛的適應性。

節氣最早起源於什麼時候 節氣最早起源在什麼時間 第3張

立秋

民間關於24節氣的諺語

處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雨打清明節,幹到夏至節。

三九不冷夏不收。雨淋春牛頭,七七四十九天愁。

立冬之日起大霧,冬水田裏點蘿蔔。大暑到立秋,積糞到田頭。

立了秋,那裏下雨那裏收。小雪見晴天,有雪到年邊。

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糧食沒處盛。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嚀。

立夏到夏至,熱必有暴雨。芒種麥登場,秋耕緊跟上。

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春天三場雨,秋後不缺米。甕穿裙,有雨淋。

處暑雷唱歌,陰雨天氣多。五九六九水在浮頭。立冬小雪,抓緊冬耕。驚蟄至,雷聲起。

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天上勾勾雲,地下雨淋淋。

夏至無雲三伏燒,三伏有雨多種麥。夏至進入伏裏天,耕田像是水澆園。

年逢雙春雨水多,年逢無春好種田。春分早報西南風,颱風蟲害有一宗。

雹打一條線,霜殺一大片。結合復播,增加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