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新聞

什麼是臘八節 臘八節的由來與習俗

今天是臘八節了,小編還是今早買早餐的時候店員提醒了一句,今天是臘八節要來份臘八粥嗎?才恍然,原來今天是臘八節了。對於在最南邊生活的小夥伴們來說,臘八節於我們並不是很熟悉,可能靠北方的孩子感觸更深一點。那麼,什麼是臘八節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臘八節的由來與習俗吧!

什麼是臘八節 臘八節的由來與習俗

什麼是臘八節 臘八節的由來與習俗

今天是臘八節

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月)初八,稱爲“臘八”節,古時叫“臘日”,這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傳統節日。從廣義上來講,夏曆十二月初八之臘八,和十二月二十四的祭竈,加上正月十五的元宵,都是傳統春節的組成部分,而臘八則標誌着整個辭舊迎新活動的開始。

臘八是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竈神、井神)的祭祀儀式,夏代稱臘日爲“嘉平”,商代爲“清祀”,周代爲“大蜡”。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爲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爲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臘八節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後來東漢佛教傳入,爲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爲佛成道日這一天。

臘八節的由來

什麼是臘八節 臘八節的由來與習俗

“臘”,《說文解字》稱“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可見“臘”本是古代的一種在冬至後第三個戌日舉行的祭祀活動。《禮記·月令》載:“(孟冬之月)天子乃祈來年於天宗,大割祠於公社及門神,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孔穎達在註疏中解釋說:“臘,獵也。謂獵取禽獸以祭先祖五祀也。”

由此可知這個節日的創立,是遠古時代每年年終祭祀先祖的一種習俗。對於這一祭祀習俗,《風俗通》記載說“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臘,漢改曰臘。臘者,獵也,田獵取獸祭先祖也”。各種禽獸經過一年的生長,膘肥毛美,歇冬的農人獵之用幹祭祀,可謂取之有道,用之當時。但當時臘祭的日期並不固定,規定在每年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舉行,並將這個日子稱爲“臘日”。將“臘日”定爲每年的“臘月初八”始於南北朝時代。南朝梁代的宗凜在《荊楚歲時記》中明確記載說“十二月八日爲臘日。”幹是,臘八這天便成爲臘月裏重要的一個節日了。

“臘八”這個節日得以盛行,除了古老的臘祭原因以外,與後世的佛教傳說也有很大關係。據史書記載,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因傳說釋迎牟尼出家後,苦於修行,在飢餓困境中得一牧羊女用“奶粥”搭救,這個日子換算成中國農曆,也正好是臘月初八。佛門爲了弘揚此事,宣稱臘月初八是佛祖釋逝牟尼的“成道日”,佛教徒便在這一天施粥揚義,弘揚佛法,舉行各種浴佛活動。因而臘八又成爲了佛教的“成道節”。由此,我國固有的傳統節日“臘八節”的內涵和風俗活動在中外文化交流過程中得以豐富和發展。

臘八節傳說

臘八節傳說

佛教傳人我國以後,宗教習俗又滲透影響了這一節日活動。相傳陰曆十二月初八日,是佛教的佛成道節,意爲佛祖釋迦牟尼成佛的日子。相傳釋迦牟尼青年時出家求道,曾與苦行外道苦修六年,遍遊印度各地、尋求人生真諦。一日,他來到摩揭陀國,即今印度比哈爾邦的尼連河附近。由於奔波勞累,酷熱難耐,忽然昏倒在河畔。此時,一位牧羊女路過發現了他,便尋來許多野果與多種雜米混合煮成熱粥給他食用。釋迦牟尼吃飽以後,元氣得以恢復,隨後,又跳進尼連河中沐浴,更覺心清氣爽。於是,他一連幾日在菩提樹下打坐靜思,終於在十二月初八日成就了天上正覺,得道成佛。故此,每年臘八日,各地寺院都誦經作法,以紀念佛祖成道。

臘八節的習俗

臘八粥

臘八粥

臘八節最著名的民俗活動就是吃“臘八粥”。目前能見到的關於“臘八粥”的最早記載見於宋代孟元老所著《東京夢華錄》:“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隊唸佛,以銀銅沙羅或好盆器,坐一金銅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揚枝灑浴,排門教化。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可見,自宋代開始,吃臘八粥的習俗在我國城鄉就已經很普遍了。在佛門,食臘八粥是一種宗教活動,用以紀念佛祖成道;在民間,食臘八粥主要目的還是慶祝一年來五穀豐登,祈求吉祥如意。

臘肉

臘肉,又叫燻肉。每年進入臘月,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羊,謂之年豬、年羊。在小農經濟的農耕社會,農民的日子很清苦,一年到頭很少吃到肉食,因此殺豬宰羊是一件大事。除了留夠過年吃的新鮮肉以外,其餘的肉要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茵、桂皮、丁香等佐料,醃入缸內7至15天后,拿出來用糉葉繩索串掛起來,滴乾水,掛在竈頭或火爐上面,經過煙燻火烤,做成肉乾,稱爲“臘肉”。一些講究的家庭,還把醃製的鮮肉先用柏樹枝、甘蔗皮、椿樹皮或柴草火慢慢燻烤,蒸發其中的水分,然後再掛起來用煙火慢慢薰幹而成。熏製好的臘肉表裏一致,晶黃剔透,煮熟切成片,透明發亮,色澤鮮豔,黃裏透紅,吃起來味道香醇,肥而不膩,不僅味道獨特,營養豐富,而且還有健脾祛寒、消食開胃等功能。也有的家庭把煮熟的肉醃起來,備以全年迎來送往和過節食用,方法是把熟肉切成塊擺在壇內,用熔化的豬油灌縫,待冷卻後就成了封閉儲藏,長時間不變質、變壞。

臘肉

臘八蒜

臘八蒜,又稱臘八醋。是臘八這天用米醋泡製去皮的蒜瓣,保存到除夕啓封,正好可以食用。醋則酸甜香辣,蒜則湛青翠綠,是春節期間的佐餐佳品。但這種美食也曾被商家用作它意。古代年關前,是各行各業年終清算結賬的時節,要把一年的盈虧豐欠算出來,但是臨近春節,登門討賬,顯得不近人情,於是借“蒜”、“算”同音,債主們便用送臘八蒜給債務人的方式催債。債務人見到臘八蒜,也就心照不宣,明白債主是在催還債務了。

因此,北京還流傳了這樣一句俗諺:“臘八蒜、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

臘酒

民間自古流行在臘月釀製“臘酒”,這種風俗可以追溯到周代,稱爲釀製“春酒”。

《詩經·幽風,七月》“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爲此春酒,以介眉壽”。清代學者馬瑞辰在《毛詩傳箋通釋》一書中解釋:“春酒即酚酒也……周制蓋以冬釀,經春始成,因名春酒。”

這裏說的就是臘月釀酒的活動。這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數千年未斷。釀酒所用原料南北不同,南方多以糯米,北方多用雜糧,陝北等地區還有一種用糜子製作的稠酒,過年時用來招待客人,加熱飲用,暖身開胃。因爲所釀之酒是在臘月製作,所以名爲“臘酒”。

陸游詩中“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描寫的就是這一飲食習俗。

臘八粥

打臘鼓

古諺雲:“臘鼓鳴,春草生。”中國民間自古以來便有打臘鼓的習俗。通常是在臘日,或臘日前一天,村民集會,擊鼓驅疫。屆時,人們戴上假面具,扮作金剛力士,敲擊細腰鼓,歌舞喧天,以示趕走邪魔,迎接新春的祈望。舊時,農業生產落後,冬日送肥保溫防寒是確保來年豐收的重要措施。故而臘日打臘鼓還有擊鼓催春的農事之意。諺語道:  “臘鼓動,農人奮。”臘日一過,農民便忙於運肥上田,爲新春的耕作開始着手進行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