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城市文化

淮南有哪些歷史

淮南是安徽省下轄地級市,地處長江三角洲腹地,淮河之濱,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五彩淮南”之稱,是沿淮城市羣的重要節點,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淮南有哪些歷史呢?

淮南有哪些歷史

夏商時期,淮南市境屬“淮夷”之地。西周分封諸侯,市境爲州來子國所轄;春秋末期,諸侯紛爭。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吳滅州來,市境屬吳;隨着楚國勢力的擴張,位於淮河上游的蔡國被迫幾度遷都,求救於吳。爲便於吳蔡的相互援助,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吳國幫助蔡國遷都於州來,改州來爲下蔡。戰國初期,周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惠王滅蔡,市境屬楚。

戰國末期,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遷都於壽春,改壽春爲郢,市境成爲楚國的京畿之地。楚王負芻五年(公元前223年),秦滅楚。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市境淮河以南屬九江郡(郡治壽春),鳳臺縣及淮河以北屬泗水郡。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劉邦封英布爲淮南王,首置淮南國,都六(今六安),轄九江、廬江、衡山、豫章4郡。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英布獲罪伏誅,改封劉長爲淮南王,都壽春(今壽縣)。孝文六年(公元前174年),劉長獲罪流放,死於途中。文帝改封城陽王劉喜爲淮南王。孝文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淮南國一分爲三:淮南、衡山、廬江,分別封給劉長的3個兒子,長子劉安繼任淮南王,都壽春。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劉安獲罪自盡,廢淮南國,復爲九江郡,治壽春。西漢時期,市境先後屬淮南國、九江郡所轄,鳳臺縣屬沛郡下蔡縣。

東漢時期,市境及鳳臺縣均屬九江郡所轄,分屬壽春縣、下蔡縣。漢末,袁術據壽春改設淮南郡。入魏仍稱淮南郡,治壽春。其後,魏文帝先後封其子曹邕及其弟曹彪爲淮南王,明帝青龍元年(233年)移治合肥新城。其間,市境及鳳臺縣均爲淮南郡所轄。西晉初年,淮南郡遷治於壽春,市境爲其所轄。永嘉亂起,淮河流域淪爲戰亂區,江淮郡縣大批廢弛,北人南遷。東晉咸和初年僑置淮南郡于丹陽郡於湖,市轄境則爲僑置的南樑郡。

南北朝期間劉宋、蕭齊、蕭樑沿襲東晉僑置淮南郡於江南,市境先後有豫州、樑郡等僑置郡縣。北魏、北齊、北周、隋時,市境復爲淮南郡所轄,鳳臺縣屬汝陰郡下蔡縣。

唐置淮南道,市境屬淮南道壽州所轄,鳳臺縣屬河南道潁州下蔡縣。五代十國時期淮南道稱謂不變,壽州、下蔡先後爲吳、南唐所有。

北宋置淮南路,市境屬淮南路壽州所轄。熙寧五年(1071年)分淮南路爲東西兩路,市境屬淮南西路壽州所轄,淮河以南屬壽春縣,淮河以北屬下蔡縣。後宋金和議達成,以淮河、大散關爲界,市境淮河以北屬金國,淮河以南爲宋地。

元代,市境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安豐路,分屬壽春、下蔡兩縣所轄。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建懷遠縣,今市區東部屬懷遠縣所轄。

明代,全境屬南直隸鳳陽府轄地,分屬壽州(包括今鳳臺縣)、懷遠縣、鳳陽。

清代,市全境屬江南省鳳陽府,安徽省鳳陽府。分屬壽州、懷遠、鳳陽所轄。雍正十一年(1733年)從壽州分置出鳳臺縣,轄故下蔡縣地,同城分治。同治三年(1864年)鳳臺縣遷治於下蔡縣故地(今城關)。

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3月,中共中央華東局決定在淮南三鎮的基礎上設立淮南煤礦特別行政區;4月,淮南煤礦特別行政區改設爲淮南礦區。

1950年9月,建縣級淮南市。

1952年6月,建立省轄淮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