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惠生活 > 生活

端午節吃糉子的由來 端午節吃糉子的由來是什麼

生活1.38W

端午節吃糉子的由來是相傳,這些民俗活動是爲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屈原是楚國三閭大夫、詩人,由於奸臣誹謗,昏庸的楚王不但不採納他聯齊抗秦的主張,反而放逐了他。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的國都。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端午節吃糉子的由來 端午節吃糉子的由來是什麼

爲了寄託哀思,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端午節吃糉子的由來 端午節吃糉子的由來是什麼 第2張

歷史上關於糉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糉”字本作“糵”,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西漢把糉子做爲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梟羹”。《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爲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爲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糉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糉子才成爲端午的應節食品。糉子應該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爲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了。

端午節吃糉子的由來 端午節吃糉子的由來是什麼 第3張

隋唐時,端午節成爲全國性的節日,而糉子作爲端午節的標配自然也出現了很多新品種。最著名的“九子糉”,就是用綵線將九個糉子系在一起,寓意多子多孫,唐玄宗曾用它來大宴羣臣。

糉子的內裏也早已不止是小米或大米,開始增加了糯米,而且其中還加入了棗、糖、松子、栗子、胡桃、薑桂、麝香之類的多樣食材,甚至還出現了楊梅糉、蜜餞糉,以及內含香料,佐以紅色蜂蜜的“緋含香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