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惠生活 > 生活

吃糉子的來歷 吃糉子的由來簡短

生活5.04K

在端午的時候,會有許多的習俗活動,而其中之一就是吃糉子。糉子被正式定爲端午節食品是在晉代。吃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和東南亞諸國。那麼端午吃糉子的來歷是什麼呢?

吃糉子的來歷 吃糉子的由來簡短

糉子又稱“角黍”、“筒糉”,是端午節漢族的傳統節日食品,由糉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傳說是爲紀念屈原而流傳的,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深受人們的喜愛。

吃糉子的來歷 吃糉子的由來簡短 第2張

端午節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屈原而來。戰國末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然後又派節使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穿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向楚懷王陳述,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把屈原驅逐出郢都。楚懷王去了秦國就被軟禁起來,二年後客死在長安。到後來楚懷王之子楚頃襄王即位,秦國陸續派兵攻打楚國,郢城被秦兵攻佔後。屈原在流放的路上,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都城被攻陷的消息後,心如死灰,仰天哀嚎一聲,便跳進了湍急的汨羅江,這天正是是農曆五月初五。

汨羅江附近的漁夫和周圍的百姓,聽說屈原跳江自盡的消息後,都划船來到江上,駕龍舟爭爭相打撈屈原的屍體,並鳴鑼擂鼓驅趕蛟龍。爲了防止魚蝦破壞屈原的軀體,他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裏,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用來迷昏惡龍野獸。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糉子--“筒糉”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