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常識

早春如何預防風寒 “春捂”防寒主要知道八要點

導語:剛進入春天的時候,冷空氣仍比較活躍,氣溫多變,所以一定要注意防風寒。那麼,早春如何預防風寒呢?最首要的就是要注意“春捂”,這春捂可不是隨便“捂”的,還需要注意原則技巧,具體怎麼“捂”?“春捂”防寒需要知道八要點!

早春如何預防風寒 “春捂”防寒主要知道八要點

早春如何預防風寒 “春捂”防寒主要知道八要點

春季防風寒

要點一:保暖衣裝不可驟減

民間有個養生說法,就是“春捂秋凍”。簡單地說,就是早春的時候不要急着脫掉冬裝換春裝,預防倒春寒。最近寒冷的天氣真讓人感受到了古人的睿智。

專家表示,天氣忽冷忽熱,身體的適應力難以跟上,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容易受到寒邪的入侵。而這幾天溫度下降得厲害,一定不要驟減衣物,在早春可以沿用冬天的保溫方法,穿羽絨服、蓋棉被、烤暖氣等,預防寒邪入侵生病。外出應多着衣,特別要注重頭部和足部的保暖,女性朋友不要爲了美麗而過早換上裙裝。氣溫低時,外出最好還要戴上帽子、口罩、手套等。

另外,冬春交替,氣候不穩定,最好每天要注意天氣預報,關注天氣變化,提前知道第二天甚至第三天的天氣情況。尤其是冷空氣來臨時,最好提早做準備,如果出了門才知道變天了,就晚了。還需注意的是,每次天氣變化、冷空氣過後,應再“捂”兩天,讓身體適應一下,不要立刻減衣。

 要點二:天冷應避室外鍛鍊

春天是生髮的季節,萬物生長,人體也如植物般慢慢“舒展”開來,以適應新的氣候。而一年之計在於春,身體經過了一冬的“藏”,在春季應該逐漸增加活動。春季養陽主要是通過鍛鍊加強心肺臟腑的活動能力,但在“倒春寒”的時候,不建議進行積極的鍛鍊抑或進行室外的高強度鍛鍊,特別是老年人更應該注意寒冷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專家表示,人的活動應該順應自然,當天氣變化太大,氣溫過低時,沒必要在低溫中堅持鍛鍊以強迫人體去抵抗難以適應的溫度變化,這不但不能強身健體反而容易損傷正氣。此時應該儘量避免到室外活動,可稍微做一些室內運動。等溫度回升,天氣稍好的時候再到室外鍛鍊運動。

早春如何預防風寒 “春捂”防寒主要知道八要點 第2張

春捂

要點三:春捂時間

春語秋凍,“捂”多久最好呢?一般情況下,立春後最短也要捂10天—15天。這是因爲雖然立春代表春天的來臨,但冬季的低溫並不會立刻回升,需要至少10天—15天的過渡時間。在這期間,氣溫變化較大,如果過早脫掉棉衣,頭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熱的氣溫變化中,因爲不適應而受寒,從而導致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

要點四:怎樣判斷是否“捂”

“捂”的具體標準可以綜合考慮氣溫和個人感覺兩方面。

首先看溫度。通常來說,15攝氏度是一個臨界值。低於這個氣溫時,最好繼續“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帶來的不便;而當超過這個溫度時,則可以考慮脫點衣服了。

其次憑感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耐受冷熱的程度也不同。如果“捂”着時不覺得咽喉燥熱,身體冒汗,即便氣溫稍高於15攝氏度也不必急着脫衣;如果感覺“捂”了身體會出汗,就不妨早點換裝,否則,“捂”出了汗,萬一再被冷風一吹,反而容易着涼。

最後還要注意晝夜溫差。這也是判斷捂不捂的標準之一。早春時節,應該多多關注天氣預報,提前一兩天瞭解氣溫變化,適當增減衣物。這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身體免受冷空氣突至的刺激,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特別是當天氣預報預告晝夜溫差超過7—10攝氏度時,就該小心防寒了。

原則五:“捂”也要因人而異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綜合科劉宗蓮主任提醒讀者,當下季節交替之時,雖然氣溫回升,也應適當多穿衣服預防外感疾病,但春捂秋凍也要因人而異。

所謂“春捂”,是指氣溫剛剛轉暖,卻乍暖還寒,溫度變化大,人們不應過早地脫下棉衣。一旦氣溫下降,身體難以適應,容易患上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和春季傳染病。北方春季多風、多燥,風邪是春季外感疾病的主要因素,可能引發感冒、扁桃體炎、肺炎等疾病。劉宗蓮表示,出門時注意頸部保暖很重要。尤其是女性,出門要護住脖子,咽喉是人體與外界接觸的“門戶”,是預防外感疾病、氣管炎、咳嗽要保護的地方。不要過早地穿低領衣服,如果沒有領子可繫上圍巾。

另外,春季風沙大,也是過敏性疾病的多發期。皮炎、蕁麻疹、風疹、過敏性鼻炎的患者在門診已日漸增多。隨着氣溫轉暖,春暖花開,花粉過敏患者需更加註意。一方面遠離過敏源,儘量不去植物開花傳播花粉的地方遊玩,出門戴上紗巾和口罩。對於部分偏頭痛患者來說,受風之後會加重頭疼,出門也要做好防風工作。

春捂要特別重視對頭、腳、頸、手這些部位的保暖,不要很快就摘掉帽子,取下圍巾、口罩,脫掉厚襪及手套,否則很容易降低身體免疫力,導致疾病入侵。“捂”依各人體質而有所不同,老人、小孩或體質偏寒者可多捂幾天,而體熱的人則可以少捂幾天。日照溫度在15℃-20℃時,人們可適當減少穿衣。

早春如何預防風寒 “春捂”防寒主要知道八要點 第3張

春季養生

原則六:身體哪些部位最該“捂”

“春捂秋凍”是中醫養生中的重要部分。那麼,春捂最應該“捂”哪些重要部位呢?

手腕:手腕處有心經的原穴神門穴,而原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能夠強化臟腑的功能。

神門穴位置:在腕橫紋上,手小指一側腕下方肌腱的內側。

腰眼:人體陽氣的根在腎,用熱水袋熱敷或艾灸腰眼處的腎俞穴,可以起到溫暖腎陽的作用。

腎俞穴位置:取穴時通常採用俯臥姿勢,腎俞穴位於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

肚臍:中醫稱肚臍爲神闕穴,溫暖這個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陽氣,特別是一些胃部怕冷、易腹瀉的人,要特別注意這個部位的保暖,可以經常在肚臍熱敷。

小腿:有些人在天氣寒冷時容易出現偏頭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現噁心、嘔吐等,中醫認爲這種表現屬於陽虛,這時要重點保護好小腿外側,可以多熱敷足臨泣穴和陽輔穴。

足臨泣穴位置:第四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縫的終點,取穴方法是將手指從第四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的縫向腳背方向推,推到有骨頭的邊緣時就是足臨泣穴。

陽輔穴位置:在小腿的外側,腳外踝關節上方四寸的位置。

要點七:別“捂”過了頭

“春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捂過了頭,同樣對健康不利。另外,春捂並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強調脫衣要“遞減”,即衣物增減既要視天氣的變化情況而定,也要根據自身的體能素質。春季氣溫日差較大,早晚較冷,此時可適當捂一會兒。而晴日的中午時刻,氣溫一般都在10℃以上,此時可適當減衣服。一般來說,春季可以讓居室溫度適當高一點,被子也要適當厚一點。

要點八:穿衣需“下厚上薄”

古人在長期的生活與勞動實踐中認識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中國古代養生家提出了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的主張,《老老恆言》也有“春凍未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之說,既養陽又收陰,與自然氣候變化協調一致,可謂“天人相應”。這也與現代醫學所認爲的人體下部血液循環較上部爲差,易受寒冷侵襲的觀點相吻合。

春季穿衣首要照顧好“首足”兩頭,以防風寒侵襲,不要過快穿上衣袂飄飄的春裝和單鞋。比如,不少女孩一到春季就開始穿短裙單鞋,這對身體很不好:腳和小腿是人體三陰經和三陽經的總彙,小腿內側爲肝、脾、腎三陰經,外側爲膽、胃、膀胱三陽經,對人體來說非常重要,一定要注意保暖。縱然偶爾升溫,也應從上身遞減衣物,這樣可避免關節炎、氣管炎等疾病的發生。人的陽氣根於腎,春季隨着陽氣回升,腎中陽氣也會逐漸升發,而腎居腰府,陽氣從此向全身散佈。一旦有風寒入侵,陽氣就會被困於下,使腰以下的血液循環受到阻礙,出現腰膝痠軟、疼痛麻木等症狀。因此初春時節,人們不要換得太快,脫得太早,謹記“上薄下厚”的穿衣原則,即下身的褲子、襪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點、暖和點,而上身略減則無大妨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