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常識

夏至吃什麼北京 夏至北京人須準備的食物介紹

導語:我國古代對夏至這一節氣還是挺重視的,人們將該節氣當做一個節日來過,各種祭祀活動會在這一時節展開,這樣就造就了今天夏至節氣有那麼多的風俗習慣,其中,飲食上非常豐富多樣。那麼,一般夏至吃什麼北京地區?下面小編就來爲大家介紹夏至北京人須準備的食物介紹。

夏至吃什麼北京 夏至北京人須準備的食物介紹

夏至吃什麼北京 夏至北京人須準備的食物介紹

北京夏至食俗

北京人講究吃喝,也會吃會喝。“冬至餛飩夏至面”這句諺語就道出了老北京在“冬至”、“夏至”這兩個節氣日的特有吃喝。因爲地處黃河流域的北方地區主要農作物是麥子,在新麥收穫之時,人們用新面製作喜面是喜慶豐收的最好方式。吃麪條不但能滿足人們的口腹需求,而且吃着巧手製出的衆多樣式的麪條,還能給生活帶來多樣的樂趣。有人愛在酷熱的夏天吃熱面,除了愛好,據說還有“辟惡”之意,古人認爲農曆五月是惡月,吃熱面是爲驅除邪惡,多出汗以祛除人體內滯留的潮氣和暑氣。記載中的杜甫愛吃槐葉冷陶面,還曾寫詩:“青青高槐葉,採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人鼎資過熱,加餐然欲無。”

夏至這天,在社區裏的麪食店,手擀麪、鮮切面銷量都會上漲。普通老百姓,夏天更多的還是願意吃自家做的手擀麪、抻面。老北京人吃麪可是有講究,要說花樣那就更多啦。

吃炸醬麪講究吃的是菜碼。菜碼有:黃瓜絲兒、黃瓜條兒、小蘿蔔絲兒、“心裏美”水蘿蔔條、熟青豆、水蘿蔔絲兒、萵筍絲、芹菜丁、嫩香椿末、香菜末、大蒜瓣。還有一種吃法是就着一條整根黃瓜,大口吃麪,大口吃蒜,大口吃黃瓜。一大碗麪,三口五口,就吃到了肚裏。麪條講究一定要吃抻面,筋道有勁,有嚼頭。

還有人愛在酷熱的夏天吃熱面,那叫“鍋挑兒”,據說有“辟惡”之意,吃熱面是爲驅除邪惡,多出汗以祛除人體內滯留的潮氣和暑氣。

夏至北京風俗活動:明清皇帝夏至日到地壇祭祀

夏至吃什麼北京 夏至北京人須準備的食物介紹 第2張

北京夏至風俗

從周代時起,在夏至日就有了祭神儀式,《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爲清除荒年。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記載:“夏至日,祭地祇,皆用樂舞”,“地祇”即地神。

漢武帝開始立廟祭祀,在汾河與黃河交匯處,古稱汾陰的地方建后土祠。西漢末年按陰陽方位在長安城北郊建祭地之壇。此後雖歷代禮制不同,有時天地分祀,有時天地合祀,但均在都城建有祭地之壇。金代建中都城時在北京通玄門外(今復興門外會成門東北)建北郊方丘。

到了明清時代,祭地仍然被視作“國之大典”,明嘉靖九年(1530年),按照“南乾北坤”的說法,在京城北郊安定門外建立地壇,地壇成爲明清兩朝祭祀“皇地祇神”之場所,明清兩代帝王每逢夏至這一天,到此進行皇家祭祀活動。

皇帝祭地程序繁瑣複雜,夏至前兩個月,內務府就開始維修齋宮。夏至前二十五天,太常寺開始籌備祭祀有關事宜。夏至前三日,皇帝到太廟告請太祖配神,除急事外,不辦公事。夏至當日,太常寺卿率領人員打掃壇臺上下內外,並在皇帝活動處鋪設棕褥墊,設置各神座及皇帝拜位之黃幄,陳設祭祀用品。日出前七刻,太常寺卿赴乾清門報時,請皇帝到地壇行祭禮。祭祀共分九個儀程,每進行一項儀程,皇帝都要分別向正位、各配位、各從位行三跪九叩禮,從迎神至送神要下跪70多次、叩頭200多下,歷時兩小時之久。

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直隸地區久旱無雨,夏至之日,皇帝在地壇舉行隆重的祭神儀式,第二天京城一帶連續兩日大雨磅礴,普降甘露。嘉慶皇帝爲表感激,派二阿哥綿寧(即後來的道光皇帝)恭詣皇祇室,向列神位依次拈香,行祀謝禮。

       想了解更多夏至節氣相關知識請關注》》》》二十四節氣之夏至節氣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