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天氣常識

立春吃春餅的寓意 立春時節吃春餅的原因

導語:立春時節會一些關於“春”的食物,這些食物由來已久,具有一定特殊意義。其中,這天一定要吃的一種食物叫“春餅”,該習俗多流行於北方地區。那麼立春吃春餅的寓意是啥?立春時節吃春餅的原因是什麼?以下爲您介紹。

 立春吃春餅的寓意 立春時節吃春餅的原因

立春吃春餅的寓意 立春時節吃春餅的原因

立春吃春餅

立春吃春餅有喜迎春季、祈盼豐收之意。

最早的春餅是與合菜物在一個盤裏的,稱爲“春盤”。關於春盤的記載,可見於周處《風土誌》:“正無日俗人拜壽,上五辛盤。五辛者,所以發五臟氣也。”這裏的五辛盤即春盤。《四時寶鏡》說“立春日食蘿菔、春餅、生菜,號春盤。”唐宋時,春盤已放在立春日出現。杜甫亦有“春日春盤細生菜”的詩句!

清《調鼎集》一書中曾記載了春餅的製法:“擀麪皮加包火腿肉、雞肉等物,或四季應時菜心,油炸供客。又鹹肉腰、蒜花、黑棗、胡桃仁、洋糖、白糖共碾碎,卷春餅切段。”這是清朝的吃法。二十一世紀的春餅在製作方法上仍沿用了古代的烙制或蒸制,大小可視個人的喜好而定,在食用時,有些人喜歡抹甜麪醬、卷羊角蔥食用,有的地方還講究用醬肚絲雞絲等熟肉夾在春餅裏吃。

最初的春餅是用麪粉烙制或蒸制而成的一種薄餅,食用時,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黃、粉線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餅包菜食用。清代詩人蔣耀宗和範來宗的《詠春餅》聯句中有一段精彩生動的描寫:“……勻平霜雪白,熨貼火爐紅。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紛藏絲縷縷,才嚼味融融……”清代詩人袁枚的《隨園食單》中也有春餅的記述:“薄若蟬翼,大若茶盤,柔膩絕倫。”傳說吃了春餅和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會使人們更加勤(芹)勞,生命更加長久(韭)。

吃春餅的由來

春捲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北方人也稱爲“春餅”。據傳在東晉時代就有。那時叫“春盤”。當時人們每到立春這一天,就將麪粉製成的薄餅攤在盤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稱“春盤”。那時不僅立春這一天食用,春遊時人們也帶上“春盤”。到了唐宋時,這種風氣更爲盛行。著名詩人杜甫的“春日春盤細生菜”和陸游的“春日春盤節物新”的詩句,都真實地反映了唐宋時期人們這一生活習俗。在唐代,春盤又叫五辛盤。

立春吃春餅的寓意 立春時節吃春餅的原因 第2張

春餅

明代李時珍說:“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謂之五辛盤。”

以後春盤、五辛盤又演變爲春餅。宋朝吳自牧在《夢樑錄》中這樣描述:“常熟餈糕,餛飩瓦鈴兒,春餅、菜餅、圓子湯。”到了清代,富家或士庶之家,也多食春餅。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打春》中記載:“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鬧也。”這樣,吃春餅逐漸成了一種傳統習俗,以圖吉祥如意,消災去難。

隨着烹調技術的發展和提高,“春餅”又演變成爲小巧玲瓏的春捲了。這時它不僅成爲民間小吃,而且也成爲宮廷糕點,登上大雅之堂。在清朝宮廷中的“滿漢全席”128種菜點中,春捲是九道主要點心之一。

 春餅的吃法:

北京人吃春餅更講究炒菜,它要韭黃、粉絲、菠菜切絲炒一下,拌和在一起,稱爲和菜,卷春餅吃。另外還有春餅夾醬肘絲、雞絲、肚絲等熟肉的吃法,而且講究包起來從頭吃到尾,叫“有頭有尾”。

春餅原料很多,要將它們順利地送入口中不散,功夫全在春餅的卷法上。將羊角蔥、甜麪醬、切好的清醬肉、攤雞蛋、炒菠菜韭菜、黃花粉絲、豆芽菜等依次放在春餅上,碼齊了,這時要用上重要的工具——筷子。

將筷子放在春餅上,將春餅的一邊順着筷子捲起來,下端往上包好,用手捏住,再捲起另一邊,卷好了放在盤子上,再將筷子一根一根地提出來。手法高的人卷出的春餅卷大小會跟自己的嘴一樣大,方便咬食。這種卷法也同樣適用於烤鴨。

在食用時間上,大部分地區仍流行立春吃春餅的古俗,閩粵一些地區在清明節前後吃薄餅。在福建漳州,有清明節前吃春餅的習俗傳說:清朝初年,鄭成功攻漳州,死難數十人,因無棺可殮,只好以席捲而葬之,嗣後遂卷食薄餅,以示紀念。

       想了解更多立春相關知識,請關注》》》》》春節氣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