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資訊

立春吃春餅的傳說 立春爲什麼吃春餅

資訊1.51W

導語:立春有很多的傳統習俗,其中人們最爲關注也是最喜歡的估計有一個要算立春吃春餅。薄薄的麪皮裏捲上許多的來餡料,葷素搭配都隨你。那麼你瞭解那麼立春爲什麼吃春餅呢?下面來看看立春吃春餅的傳說吧!

立春吃春餅的傳說 立春爲什麼吃春餅

立春吃春餅的傳說 立春爲什麼吃春餅

立春吃春餅的傳說 立春爲什麼要吃春餅

相傳宋朝年間,一個書生名叫陳皓,有一位賢惠的妻子叫阿玉,兩人感情深厚,情投意合。陳皓專心致志讀書,但常忘記了吃飯。這可急壞了阿玉,她左思右想,終於想出了做春餅這個辦法,春餅既能當飯,又能當菜。陳皓邊讀書邊吃春餅,餐餐吃得香,讀書的勁頭更足了。

不久,陳皓赴京趕考,阿玉又製作春餅並用油炸,給丈夫當乾糧。結果,陳皓得中狀元,高興得把妻子做的春餅乾糧,送給考官品嚐。考官一吃,讚不絕口,頓時寫詩作文,稱之爲“春捲”。從此,春捲名聲大振,傳到民間各家各戶,形成家家戶戶都吃春捲的風俗。後來,春捲競成了地方官吏向皇帝進貢的上等禮品,被雅稱爲“玉餅”;皇帝賜食羣臣,稱“玉餅瓊餚”,寓意迎春、咬春、祝福。

根據史料的記載,春餅在唐代就已經出現,從那時起,春餅就與春盤共提。《四時寶鏡>載:“立春日春餅、生菜號春盤。”在明代,春餅已經成爲朝廷的賜品,《燕都遊覽志>載:“凡立春日,於午門賜百官春餅。”(礱清代的春餅在南方和北方都是立春的重要節日食品,但是各地的春餅也不盡相同。在北方,春餅是以麥面製作的,以小麪糰擀成薄餅,烙制而成。春餅一般與春盤一起上桌,蘿蔔細絲和其他的辛辣菜蔬用春餅裹卷共食。河南《汝州全志》載:“立春日,雜切生菜日春盤,裹以薄餅食之日咬春。”

立春吃春餅的傳說 立春爲什麼吃春餅 第2張

立春吃春餅的傳說 立春爲什麼要吃春餅

立春習俗

立春作爲節令早在春秋時就有了,那時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個節令,之後歷經人們智慧的總結,纔有二十四個節氣的記載。在漢代前曆法經多次變革,那時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定爲春節,意思春天以此開始。這種叫法曾延續了兩千多年,直至1913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正式下了一個文件,明確規定每年的正月初一爲春節。之後立春日,僅作爲二十四個節氣之一存在並傳承至今。立春亦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這個節令與衆多節令一樣有衆多民俗,如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活動,有打春牛和咬春之習俗等。

 打春

立春亦稱“打春”,這裏的“打春”指的是打春牛。我國是農業大國,人們歷來重視農業生產,堅持不違農時,牛是農事的象徵,是生產力的代表。因此中國自古以牛祝春,據說是“周公始定立春土牛”,相沿成俗。所以立春打春牛的習俗也一直延續下來。

立春吃春餅的傳說 立春爲什麼吃春餅 第3張

立春

古時,打牛儀式是由縣府執行,在舊縣誌上有詳細描述:“立春前有司迎句芒神於東郊,裏市各扮故事表演,曰慶豐年。民之男女攜兒女看春,俠土牛過,各以豆麻撒之,謂散痘消疹。立春日祀芒神(指傳統中統管農事的地神,·亦稱春天之神)聖,鞭土牛(用泥土塑造的一個牛狀物,亦稱春牛)畢,民爭土塊歸置牲圈取畜養蓄息地。是日喜晴厭雨,歌日:‘但得立春晴一日,農夫不用力耕田。”’說的是,打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縣城東門外前,稱爲“立牛”,其旁要立一個攜帶農具揮鞭吃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來,農事宜提前準備。

迎春

據史書記載,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於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也是歷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參加的迎春慶賀禮儀。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並舉行祭祀太啤、芒神的儀式。回宮後要賞賜羣臣,佈德和令以施惠兆民。

在民間迎春的習俗是立春的重要活動,舉辦得很熱鬧。在立春當日,四合院與農家院裏會高挑“春蟠”,每家門框上都要貼上用紅紙書寫的八方獻瑞”、“春風得意,六合同春”等聯語,院內屋內牆_仁也貼滿“迎春”、“宜春”以及“福”字,使院裏一片紅豔豔的景色,顯得春意濃烈,也象徵着吉祥。大人孩子要換上乾淨的新裝,婦女們臉上抹上脂粉,鬢上插上寫着春字、福字的紅絨花,或用彩色絞羅,剪出象徵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鳥等紮在髮髻上,也有的用紅紙剪刻個雄雞形狀貼在屋門上,因雞與“吉”諧音,有吉祥如意之意。“剪綺裁紅妙春色,宮梅殿柳識天情。瑤筐彩燕先呈瑞,金縷晨雞未學鳴。”這首古詩正寫出滿園春色,歡樂迎春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