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資訊

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與意義簡介

資訊2.46W
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與意義簡介

導讀:在我們中國,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會有很多習俗,不管在娛樂方面,還是在飲食方面,我們都會有着自己的傳統習俗,當然,在吃方面,都是一種特色,也是一種民族傳承。每到元宵節,南方有吃湯圓的習俗,很多人覺得湯圓好吃,但是並不知道元宵節爲什麼要吃湯圓,元宵節吃湯圓的意義是什麼?如果您還不瞭解,請隨萬年曆來看看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簡介吧。

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與意義簡介

唐朝的元宵節食是面蠶。王仁裕(八八0—九五六)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歲上元,都人造面蠶的習俗到宋代仍有遺留,但不同的應節食品則較唐朝更爲豐”。呂原明的《歲時雜記》就提到:“京人以綠豆粉爲科斗羹,煮糯爲丸,糖爲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到南宋時,就有所謂“乳糖圓子”的出現,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了。 至少到了明朝,人們就以‘元宵’來稱呼這種糯米糰子。劉若愚(生於一五四一)的《酌中志》記載了元宵的作法:“其製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爲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湯圓的外形圓滾飽滿,象徵團圓、幸福,我們的祖先相信元宵節吃了這樣的應景食物,也能爲家庭帶來和睦與平安。北方人習慣用搖篩的方式製成圓子,稱爲元宵,和南方人用手搓揉出的湯圓其實是同樣的東西。

吃湯圓的習俗可以追溯到宋代。在宋代之前,人們在元宵節或是吃豆粥,或是吃特製的麪點,並不一定。到了宋代,民間在過這一節日時開始流行一種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後來,北方地區大都稱這種食品爲“元宵”,而南方稱之爲“湯圓”和“湯糰”。

元宵節哪些地方吃湯圓

山東芝麻棗泥湯圓

山東固有大棗之鄉之稱,用棗泥做成的湯圓向來爲人所愛。大紅棗煮熟去核擦成泥,然後再將豬板油去膜用刀拍碎,將紅棗泥和把砂糖搓成餡心,和水磨糯米粉做成湯圓。爲了讓它的滋味變得更加豐富且富有變化,人們通常還會將芝麻炒熟,和白細砂糖研成細末,吃湯圓時可在芝麻末中蘸一下,油潤軟綿的同時,便又多了層香脆的口感,很是奇特。

四川心肺湯圓

四川彭水縣的風味小吃,以糯米粉制皮,將豆腐乾、冬菜切碎,用豬油炒後製餡,煮熟配上滷煮的豬心、豬肺及多種調味料而成。食用時,再調以蔥花、蒜末、花椒粉、辣椒等,鮮香可口。

長沙姐妹湯圓

姐妹湯圓長沙一家餐館的著名風味小吃,已有60多年曆史,由於早年經營這款食品的是姜氏二姐妹,故此得名,其製法是以糯米、大米磨漿,取粉制皮,用棗泥、白糖、桂花做餡。其色澤雪白、晶瑩光亮、小巧玲瓏、香甜味美。

上海擂沙湯圓

上海的擂沙湯圓,已有70多年曆史,舊時是先用一隻內壁帶有梭形紋路的缸瓦土沙盆,再用一支質地堅硬的石榴木作爲磨粉漿的“擂漿棍”,往沙盆中放入炒香的幹豆,如花生、芝麻或黃豆,幹磨出碎末粉狀的“香沙”;最後,煮熟的湯圓在“香沙”裏滾來滾去,於是粘粘的糯米丸子粘滿了盈香撲鼻的“香沙”,故名爲擂沙湯圓。有的食肆把它作爲即點即做的點心,要吃的就是一咬餡料就有如流沙般涌出的新鮮感覺。

蘇州五色湯圓

位於蘇州吳門米粉店,以糯、粳米粉鑲配,包以由鮮肉、玫瑰豬油、豆沙、芝麻、桂花豬油等5種配製的餡心。該湯圓甜鹹皆備,爲膾炙人口的江南風味。五色湯圓可謂賣相最好,粉紅、青綠、金黃、奶白以及棕褐色的湯圓各自口味不同。餡料可以隨心所欲的加,好比黑芝麻、奶油椰蓉、花生醬等。不過爲保證其五色,基本的用料還是有講究的,黃色的一般用南瓜,紅色的則是胡蘿蔔爲主料,綠的是抹茶,橙色的則需要加入橙粉。

南京雨花石湯圓

“雨花石湯圓”是一款創新的潮州小食,它的構思十分奇特,在湯圓的糯米皮中加入可可粉,使包起來的湯圓呈現條理清晰的雨花石石紋,在製法上又繼承“鴨母捻”的特點,採用四種湯圓餡,不同餡在湯圓上均做有記號。一品嚐做成雨花石形狀的潮州湯圓,讓人有一種迴歸自然,領略石文化和食文化最高境界的感覺,堪稱湯圓中的精品。

以上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 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與意義簡介”,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想要了解更多信息,請點擊》》元宵節的來歷及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