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谷

位置:首頁 > 世界之窗 > 資訊

北方冬至吃餃子嗎 北方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資訊1.13W

導讀:冬至,是一年當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所以大家都很關注冬至這個日子。冬至可以說是團圓的佳節,大家會聚在一起吃餃子,一起吃各種各樣的美食,那麼北方冬至吃餃子嗎?如果吃,那麼北方冬至吃餃子的由來是什麼呢?想知道就和萬年曆小編一起去了解下吧。

北方冬至吃餃子嗎 北方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餃子

北方冬至吃餃子嗎

北方冬至吃餃子,可以說北方絕大部分地區都是冬至吃餃子,立冬吃餃子的地區還是挺少的。有一句諺語說得好:“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冬至是我們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冬至還有很多俗稱類似“冬節”、“長至節”、“亞歲”等等。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這句俗語和冬至吃餃子的由來有關。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東漢時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張仲景曾經當過長沙太守,在衙門大堂裏面幫老百姓看病,施藥救人。後來告老還鄉,回到家鄉那天恰好是冬至,張仲景看見許多百姓面黃肌瘦,耳朵大多都凍壞了,所以他要他的弟子搭起了醫棚,決心救治這些窮苦百姓。

當時張仲景發明的藥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一個鍋裏面煎熬,等羊肉爛掉之後,撈出來用麪包成類似耳朵形狀的“嬌耳”,將她們煮熟之後,分發給那些窮苦的百姓。百姓吃過嬌耳,喝過袪寒湯之後,身體暖暖的,很快他們耳朵上的凍傷就好了。

後人爲了紀念醫聖張仲景,於是在冬至那天學着“嬌耳”的模樣包出類似的食物,也就是後來我們說的餃子。

其實餃子有很多很多美好的寓意,不同的餃子餡有不同的含義,例如韭菜餡寓意着久財,也就是長長久久的財富;芹菜餡餃子寓意着勤財,勤勤勞勞發財致富。

北方冬至吃餃子嗎 北方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第2張

餃子

冬至時北方喜歡吃餃子,而南方則喜歡吃湯圓。其實無論是吃餃子還是吃湯圓,都是期望着一家人和和美美團團圓圓。中國的許多傳統的食物裏面都蘊含着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都將自己的美好願望寄予這些美味的食物。

北方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北方一些地方有諺語說“冬至吃餃子,不再凍耳朵”。相傳張仲景曾在長沙做官,他告老還鄉時正值大雪紛飛的冬天,寒冷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有不少的人耳朵被凍爛,於是吩咐弟子在南陽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等驅寒的藥材放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麪皮包成耳朵狀,再放到鍋裏煮熟,鄉親們吃了這道“驅寒矯耳湯”後,爛耳朵的毛病就治好了。發展到後來,每逢冬至進九的日子,人們都習慣包餃子來吃。

冬至吃餃子的傳說故事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北方冬至吃餃子嗎 北方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第3張

餃子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爲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爲良相,亦當爲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爲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